创模节地|武汉市江汉区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完善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
| 招商动态 |2016-12-30
江汉区位于武汉市汉口地区中部,以占武汉市中心城区5.49%的用地,承载了中心城区11.28%的人口,贡献了13.73%的经济总量。但江汉区是武汉市面积最小的中心城区,无新增建设用地,土地空间不足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。因此,近年来有效挖掘存量空间、提升城市功能是江汉区一直探索的方向。
武汉市江汉区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完善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
一、以评价为支撑,以规划为引领,促进内涵式挖潜
为寻求存量发展空间,挖掘土地潜力,江汉区2011年在全国首次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发展规划相结合,以评价找寻潜力,以规划引导挖掘,摸清全区2005宗土地权属、容积率、投入产出等状况,通过技术评价找出约1088公顷潜力空间,策划开发建设方案,建成决策信息系统,为招商引资、重大项目选址、土地资产经营等提供重要依据。
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,江汉区率先在全市完成《江汉区“三旧”改造专项规划》,对25个改造单元、109宗地,共计1830公顷用地的开发模式、资金平衡方案、开发时序等予以统筹,为实施挖潜提供实干指南。在全国首创将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相耦合,率先开展《长江大道沿线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》,通过对区内最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道路——长江大道沿线区域实施产业提升和功能置换实现土地集约利用,促进规划引导土地利用从物质空间形态到内涵活力的提升。
二、以“三旧”改造为抓手,实施集中成片改造,整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
江汉区抢抓武汉市列入国家城镇低效用地开发试点城市的机遇,全力推进“三旧”改造工作创新。一是通过“三旧”改造实现集中成片开发,摒弃分散、零星的改造方式,注重整体拆迁与保护整治相结合,提升片区价值,如精武路片从鸭脖一条街实现城市综合体的华丽转型。二是通过“三旧”改造调整用地结构,置换城区功能,控制住宅用地比例由39%下降到33%,商业服务业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占比分别增加6.5%、4.2%,做到经济功能与民生功能相统一。三是通过“三旧”改造疏解核心区人口压力,采取区内安置和区际安置相结合的方式,筹资购买东西湖区、黄陂区等临近城区土地用于建设安置房源,预计未来将实现18.3万人口疏解。
三、坚持“上天入地”,实施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利用,促进空间节约集约
“上天”,即建设高端楼宇,打造城市高度;“入地”,即开发地下空间,挖掘城市深度。一是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、地下道路、公共通道、停车场、地下商业空间等有机组织为超级“地下城”,实现土地综合立体开发,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区262万方地下空间开发是全球中央商务区之最。二是推动立体化交通、多功能混合的节地模式,采用地下车站与地下商场相结合、立体化步行系统与商业空间相结合等形式创造节地空间,如集公共交通、地铁科普馆及医疗卫生为一体的地铁王家墩站、汉口火车站地下综合体、武汉广场地下交通连廊和商业空间等成功案例。三是推进综合管廊建设,武汉中央商务区将给水、雨水、污水、再生水、天然气、热力、电力通信等7类城市工程管线均纳入综合管廊中,提高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用地利用效率。
编后:江汉区通过集约利用评价发掘存量空间,以规划引导存量用地开发,可以有效的盘清家底,并通过规划更好的引导产业提升、人口分布、基础设施建设等。这种模式,在全国城市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。
江汉区以成片“三旧”改造实现存量挖潜,不仅可以改变旧城面貌,也可以整体提升区片价值,在全国具有典型的推广价值。
江汉区通过土地立体开发、复合利用、节地技术创新实现空间节约集约,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,在全国也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