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创谷”武汉产业转型新希望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20
在很多本地人印象中,除光谷和沌口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不断在国家和世界舞台竞争位次外,武汉很多城区的产业发展,仍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成就。如:提起硚口,首先想到的是汉正街;提起江汉,想到的是金融街;提起洪山,想到的是高校;提起东西湖,想到的是物流;而提起汉阳,除却鹦鹉洲,甚至什么都想不起来。
步入“十三五”,一场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经济大潮涌动江城。
新经济、新产业、新技术、新模式,承载着江城产业升级的新希望。
今年初,武汉市在三镇布局一系列培育新兴产业生态的“创谷”,寄望3年后,能够引领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。
目前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洪山区、东湖高新区、东西湖区、硚口区、汉阳区、江夏区等7个城区的“创谷”计划已启动建设,近日,将对照目标,逐一检查进度,年内,武汉还将再建5个“创谷”。
“小镇故事”点燃创谷梦
去年11月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访问湖北。期间,他谈到了阿里巴巴在杭州打造的云栖小镇,以及整个浙江正在推行的100个特色小镇计划。
创新创业驱动产业升级的“小镇故事”,触动了武汉市领导班子。
马云访汉不到一周,省委常委、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与武汉市市长万勇,就带队赶到杭州,希望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“小镇模式”。
此前,为了给转型期的武汉谋划一个新未来,武汉市的决策者们,曾辗转北京、深圳、上海、天津,马不停蹄。
一次次推演和思辨后,“创谷”的建设构想,从去年12月开始酝酿,并在今年2月第一次被正式提出。
武汉光谷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,创新创业走在全国前列,全市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多达220个,为什么还要搞“创谷”?“创谷”是什么?
据介绍,杭州的“小镇模式”走的是生态旅游路线,而武汉的“创谷”更注重产业创新,其聚焦方向与武汉当前提出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——信息技术、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一致。
在地理空间上,“创谷”的定位是2平方公里左右的一个“小而美”区域,它既不同于动辄四五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,又不同于孤零零一栋楼的孵化器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“活力社区”,刚好满足产业创新精英的工作生活所需。
在这个不分国界的社区里,生态、生产、生活在1公里半径内一网打尽。墙上的时钟可以是纽约时间,也可以是柏林时间。天才与怪才是从五湖四海聚集,寻找“相类族群”,不管是3D打印,还是人工智能。“时不时还要开个Party,发泄一下,要唱要跳要疯要闹。”通俗地说,产业定位前沿,创新生态良好,创业服务完备,生活便捷宜居,这,就是“创谷”。
谋求产业“腾笼换鸟”
武汉“十二五”发展,主要得益于两件事。
一是实施“工业倍增计划”。城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,已经开始注意到产业的转型升级,并尽可能招高新技术产业。天马、华星光电、联想、上海通用在这一时期相继落地,成为武汉新经济的有力引擎。
二是实施“城建攻坚计划”。全城大规模推行旧城改造,天上、地下构建起立体城市格局,高架纵横东西,地铁贯穿南北,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60%。
但是,不论经济还是城市发展,同样都面临着不断迭代和转型升级的问题。
产业转型升级靠什么?靠新兴产业。新兴产业靠什么?靠人才。武汉需要一个又一个创新企业,一批又一批创业领军人才。
全球化科技产业变革,既是机遇,也是风险未知的挑战。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招商引资来支撑城市发展,已然不够。武汉产业转型升级到底该怎么走,需要探路者、引擎和发动机,这个探路者需要自己去培育,而最有可能诞生的两个地方,一个是“创谷”,另一个是特大型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。“我们有这样的梦想,希望在‘创谷’里面,有乔布斯这样的人物出现。武汉是全世界最有希望出现这样人物的城市之一,因为我们有130万大学生。”武汉市领导一直在考虑:如何将这些梦想家留下来?如何将这笔最宝贵的财富留下来?
结论是: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平台和舞台。大型领军企业是一方面,但许多年轻人并不希望受制于传统的就业方式,更崇尚自由的工作生活,“创谷”就是这样的舞台。
从更深层次来讲,一座城市的主体人群构成,将决定城市的收入差距与竞争层级。如果社会结构是蓝领居多,从事的多是低附加值工作,城市的产业地位就会较低。反之,如果白领等中等收入人群成为城市主体,城市经济就会更加稳定。无论“城市合伙人”计划还是“创谷”计划,都是为了大量吸引和孕育这样一个精英群体的集聚。否则,武汉在万亿规模上的持续快速发展,将失去竞争力。
龙头企业坐镇“谷主”
与许多产业园区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不同,定位更高层级的“创谷”,虽由政府主导提出,却并不充当投资和运营主体。
所有“创谷”,均围绕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下的细分领域展开,每个“创谷”聚焦一个核心产业方向,总投资不低于50亿元。聚焦,是为了不失去特色和竞争力。
每个“创谷”的“谷主”,由该领域数一数二的领袖企业挑大梁,充当产业创新的定海神针,一如阿里巴巴之于聚焦大数据产业的云栖小镇。
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,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,需要过程,这也是“创谷”为什么要引进细分领域的大企业、强团队作为支撑,它可以让武汉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上,参与产业竞争。政府不干预“创谷”建设运营,只做产业引导和政策配套服务。
首批推出“创谷”的洪山区,聚焦的方向是人工智能。为此,武汉市党政负责人曾分批率队前往北京,拜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。当得知联想继移动互联后,下一轮发展重点是人工智能,洪山区迅速跟进,与联想共同打造“联想星空·智慧谷”,希望在这个区域里,把国内对人工智能有兴趣、有本事的人,全部集结麾下。以联想为龙头,“智慧谷”的众多人工智能相关公司和创业团队,便可形成多点支撑的生态系统,用企业和市场倒逼科技创新。
江夏区不甘示弱,引进了腾讯。“现在对各个‘创谷’最大的考验,不是规划建设,而是能否引进行业大佬。”武汉市科技局政策法制处处长石柏林直言,“创谷”不是一个花瓶,不能“看上去很美”,它要在产业上能够对社会经济做出贡献。作为大企业,动辄50亿、乃至100亿元投进来,也需要产业回报。这个回报,就是武汉的产业未来。
引进大佬不容易,除了投资体量大,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:武汉绝大部分城区,此前并不具备相应的高科技产业基础。
目前获批的七大“创谷”中,沌口“南太子湖创新谷”的产业定位为数字化制造、智能设计;洪山区“联想星空·智慧谷”锁定人工智能;“光谷移动互联创谷”侧重移动互联(AR/VR、车联网及IC设计);东西湖区“金银潭梦想特区”为智能控制;硚口区“汉江湾·云谷”做大数据应用与服务;汉阳区“龙阳湖健康谷”瞄准智慧健康;江夏区“阳光创谷”选择的方向是智能装备。除了沌口和光谷与老本行相关,其余多是白手起家。“创谷”愿景,能否如期实现?
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认为,几十年前,深圳也只是一个小渔村,并没有科技产业基础,但在改革开放以后,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,最终成为中国产业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孕育出了华为、腾讯等一批世界级企业,可见“思想有多远,我们就能走多远”。
近年,随着武汉工业主战场逐步转移到三环线以外,大型企业加快从中心城区外迁,如何防止中心城区经济空心化,也考验着城市决策者的战略智慧。没有产业、尤其是新兴产业的支撑,老城区的发展将十分缓慢。对许多城区而言,只有产业再造,才能增加区域活力。“创谷”无异于播下了一把新兴产业的创新种子,只要给它适合的土壤、阳光和雨露,它就能发芽,让科技创新在江城大地遍地开花。待十几个“创谷”串珠成链,新动能会在各地释放出巨大的“鲶鱼效应”,产业的升级裂变,便会水到渠成。